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企业信息化中所采用的模式或系统都是人机统一的系统,它需要既精通信息技术,也知晓管理知识的综合性的信息人才。开发者在实施硬件、网络、软件安装调试的同时,要为企业培养熟练操作和具有一般系统维护知识的技术力量,其中包括各个岗位的熟练操作员、系统硬件网络简单故障维护人员,以及熟悉本企业实际业务、具有相应文化知识的信息数据管理分析人员等。另外,企业还应积极完善其人才机制,一方面通过开展内部培训、社会公开招聘以及与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在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等方面多做文章。 (四)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并通过组织企业管理者参加先进管理系统的培训、宣传推广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信息化示范工程的建设等各种方式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直接倡导和推动,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还可通过行政影响,整合资源、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并积极扶持高水平的咨询机构,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一)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企业在其长远发展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本行业信息与最新科学技术。提出发展企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指导企业发展方向.最大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以企业现阶段实际状况以及企业各方面评估结果作为依据,就信息化发展路径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制定符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结合企业短期战略目标及外部环境,逐渐优化信息化流程,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创建技术队伍。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长远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有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业务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并在长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其管理知识以及业务技能的培养,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 企业信息化技术队伍创建流程(见图2)。
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虽然已经切入诸多产业的非核心业务,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的降本增效,但对于企业发展的助力有限。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业务模式的创新及市场的拓展,运用架构方式重新思考企业运行的目的和全过程,以数据为系统全面赋能,使数字化真正深入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和每一个单元,才能助力其核心能力重建。
今年年初,金蝶帮助诸多企业成功应对危机:九州通运用数字化平台,2小时精准理清物资调配;幸福西饼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并行的商业模式,实现2小时配送等。 但是,鲸犀要着重说的是,重庆涪陵榨菜的数字转变历程。在很多人看来,一包榨菜,并不起眼,但就是这样一个食品企业,从2009年就开始与金蝶合作,2018年再次升级金蝶云,构建了自己的数字战斗能力。
信息化价值评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建设前,没有明确“通过系统的建立,需要达到哪些具体的量化目标”,以及没有定义好“信息系统成功的标准”,这样会导致在信息化价值评估时失去了“标杆”,从而难以真实的评估系统的受益。 (2)项目经理容易忽略人员和流程问题,只考虑纯粹的技术实施问题,因此在评估时容易带有片面性。 (3)软件厂商、企业都不愿“自报家丑”。一方面,软件厂商向来不愿向公众“曝露”失败的案例,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往往都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是与负责项目的领导的业绩挂钩,而且企业也会考虑到公众形象等问题,从而也不太愿意说出问题的真正情况。成本的回报具有短长期之分,因此为回报分析带来了困难,企业在评估信息系统的价值往往会忽视了长期的收益。
新的业务单元,关注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市场的行业动向,聚焦企业转型案例的报道,以产业互联网时期需要转型的企业视角,来记录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为所有想要在智能时代完成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思路。同时,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鲸犀还会定期组织沙龙、闭门会、线上公开课等多种活动,向有升级再造意图的企业、以及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平台公司提供一手资讯和交流合作的机会。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是否减少人工信息处理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工费用和办公的开支; 是否加快信息收集、传递、处理速度,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是否改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信息安全的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如各类具有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等功能的子系统和分系统。但同时,利用相应的信息系统,既可以窃取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内容,也可以扰乱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内容。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步演变为严重限制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安全的评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3) 系统实施后是否拥有后续的持续改进和升级服务?
专家学者趋势洞察|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各行各业都已经复工复产,中国经济也呈现稳步复苏的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存活下来的企业已经迈进了“安全区”。 一言以蔽之,中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少挑战。由于中小微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其受到的冲击远甚于大型企业。